《楚人善歌》以南昌奇人宗九奇(名号:豫章散人)这一人物为主线,贯穿历史故事,拓展全文。此文热情洋溢地盛赞了宗九奇先生为传承“楚调唐音”所作的不懈努力,突出了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”的深长主题。
在文章的首段,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示了宗九奇的奇:“九奇,乃其父宗远崖老先生在他出生时所取之名。巧合的是,宗九奇恰有‘九奇一绝’,他在庄骚、诗赋、易学、堪舆、建筑、园林、民俗、楹联和书法九个领域有着独特建树,堪称奇才,正合九奇之名,宛如上天所赐之名耳。”寥寥数字,就紧紧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,使我们迫切地想知道“九奇一绝”是哪一绝?
在首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,出现了这样的文字:“说罢散人九奇先生‘九奇’,且看其‘一绝’……此乃宗九奇的独家绝活——楚调唐音。”读到这里,我们心中的悬念终于可以放下了。
围绕宗九奇的独家绝活——楚调唐音,作者分了六个部分来写。
第一部分,作者别具匠心地从勾画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入手,用屈原“ 一路行吟,写下了光耀千秋的《离骚》、《九章》、《九歌》、《卜居》、《渔父》、《远游》和《招魂》等惊世鸿篇”的历史典故,用对秦以前“南音”的追溯告诉读者:“楚调发脉至远”。然后作者笔锋一转:“自“五四”运动以后,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推行和旧体诗的式微,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歌曲时风的泛起,包括楚调唐音在内的各流派古诗词吟诵都被边缘化了,薪火微弱,几近灭熄。”读到这段令人感慨的文字,难道不会令你为“楚调唐音”的命运而忧心忡忡吗?令人欣喜的是,在这一部分的结尾,我们看到了这样排遣忧虑的文字:“2005年秋,笔者在滕王阁第一次聆听到九奇先生“楚调唐音”的吟唱。那如歌如诉如泣的歌吟,非美声、非民歌、亦非流行的唱法,令人震惊,感人至深,诚以为天籁之音、遗世绝响!”
第二部分,为了说明“楚调、楚国民歌和楚调唐音的直接源头,应该是夏商时代的‘南音’”,作者生动地描绘了“兮”字的来历以及“兮”字体现出来的声乐特色。特别是作者在描写他在聆听九奇先生歌吟《离骚》、《云中君》等不同诗篇时,对“兮”字天衣无缝的声乐处理,便会让我们感觉到九奇先生就是一位“会唱歌的兵马俑”。
第三部分,作者从深刻的生活感受出发,形象地描绘了楚人崇神尚鬼的习俗,让我们看到了“楚调、楚歌,其另外一个重要源头是“巫音”、“巫风”。
第四部分,作者信手拈来大量的楚歌,如:项羽的《垓下歌》、刘邦的《大风歌》、汉武帝的《瓠子之歌》,李陵的《别歌》和蔡文姬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作者还信手拈来“汉军四面皆楚歌”、“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”的典故,其目的就是用来说明“秦汉之际,楚歌非常流行”。一种非常流行的歌曲,为什么到了今日,“只有从宗九奇先生的楚调唐音歌吟中,去感受、去体味它那种悠然古雅的千秋遗韵”呢?在这个部分,作者不无遗憾的告诉我们“它们的曲调,由于古代无由听觉转换为视觉的乐谱,那歌唱之声早已在几千年浩渺的时空中消散殆尽,无人知晓”。
第五部分,有叙有写,有声有色。有一个自然段,作者是这样写的:
楚调唐音,从孕育、形成到流传,随着中华文明史的长河曲折迂回,几起几落。除了几次由于外族入侵所致的文化灾难之外,有些封建帝王出于集权统治的需要,大兴文字狱,以诗、词、歌、赋为吟唱内容的楚调唐音亦难逃劫难,直至经历上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60年代的“文革”浩劫之后,乃至在文化界,也都几乎无人知道楚调是何调、唐音为何物——悠悠楚调,婉婉唐音,濒临失传,危在旦夕之间!
看到这段令人哀叹的文字,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对“楚调唐音”遭遇的几次劫难有着不能抑止的悲愤。
“楚调唐音”遭劫难的典型案例是嵇康与《广陵散》。在这一部分,作者以讲故事的艺术手法向我们真实的再现了 “曹魏时期“竹林七贤”的代表人物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”的悲壮场景,有几行文字是这样写的:
相传临刑前,他神色自若,“顾视日影”,索琴弹奏了一曲《广陵散》,弹罢叹道:“《广陵散》,于今绝矣!”言毕慷慨赴死。
简要的几笔,不仅让我们为嵇康不屈于强权的独立人格而感动,更让我们为《广陵散》成为千古绝唱而叹息。嵇康的琴弦在法场上断了,有没有细心的人记下《广陵散》的琴谱呢?如果有琴谱的话,对我们这些后来人也是一种安慰啊!很意外,在这个部分,作者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慰藉:“有意思的是,最早将《广陵散》编入琴谱的,竟是终老南昌的善古琴的“大明奇士”——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。他那本古琴谱,就是著名的《神奇秘谱》!”
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,转瞬即逝。嵇康死了,朱权死了,那么,《广陵散》的声音会“灰飞烟灭”吗?这篇文章中的答案是否定的,以作者这样的文字为证:
一千多年前,嵇康断弦绝响《广陵散》,馀音幽幽,令人叹惋;五百年前,在南昌,有一位失意的皇子对“楚调曲”情有独钟,把流传于民间的《广陵散》琴谱编入了他的传世名作《神奇秘谱》;今天,还是在南昌这个“吴头楚尾”之地,我们能够亲耳聆听那几千年来在民间“口授心传,耳提面命”传承的楚调唐音,它经历了与《广陵散》相同的时代风云,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,这无论是对楚调唐音还是它的传人宗九奇而言,也都是一个意味无穷的传奇。
第六部分尤其写的出奇制胜,它看上去像散文,又像人物通讯,体现了“文无定法”的最高境界。它主要写濒临失传的楚调唐音,在当今被发现、被传承,是发生在南昌、九江这些当年楚国的边缘地区。印证了孔子说的“礼失而求诸野”的道理。在这个部分的开篇作者这样写道:
为了收集楚调唐音老一代传承人的资料,2007年12月31日,我们与九奇先生一道北上九江,在庐山之麓拜访了耄耋之年的九奇先生的父亲远崖老先生。宗氏父子以纯正的楚地方言吟唱了数十首曲目。令人惊讶的是,两代传承人对楚调唐音的热爱如醉如痴;那歌吟所表达的意境似梦似幻,气象非凡;其声腔如高山流水,似碧空行云,酣畅淋漓;那风格和韵味一脉相承,绝无二致……
看到这段令人神往的文字,难道我们不会驰骋新奇的想象吗?
文章 最后括弧里的字,实际上是作者有意告诉读者:《楚调唐音》一书已经出版。我想,这本书在对研究楚文化,对传播“楚调唐音”都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综观全文:纵横恣肆 ,寓意深刻,文无常格,堪称绝写。
全文完
如果您想欣赏《楚人善歌——九奇先生与楚调唐音琐谈 》,可进入杨建葆博客查找。
杨建葆工作室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yangjianbao1512
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